2025年第23周:食品饮料行业周度市场观察

  行业动态     |      2025-06-21 20:50

  概要:崂山白花蛇草水是国内早期养生水代表,近年来元气森林、康师傅等品牌入局,推动中式养生水市场快速发展,预计2028年规模将破百亿。该类产品以药食同源食材为主,迎合年轻消费者健康需求,但口感不佳、同质化严重、渠道布局不足等问题突出。尽管一线城市销售较好,下沉市场渗透率低,价格战也影响利润。专家提醒实际功效缺乏科学验证,行业需解决渠道困局以实现长效发展。

  概要:重庆出现高性价比啤酒店“鲜啤福鹿家”,虽与蜜雪冰城无关但借鉴其模式。同时,啤酒企业如重庆啤酒、燕京啤酒等纷纷布局非酒精饮料市场,探索多品牌、多品类发展以突破主业瓶颈。部分饮料企业也尝试进入酒饮领域,但因定位不清和投入不足效果有限。跨品类竞争需精准定位消费者与场景,确保品质与品牌优势,中国市场的这场攻防战刚刚起步。

  概要: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快速发展,2023年市场规模达2032亿元,占调味品总市场34%,同比增长13.77%。便捷、多样的特点满足现代烹饪需求,受益于餐饮连锁化和外卖文化普及。上游涉及农副产品,下游覆盖食品工业与个人消费。健康饮食趋势推动发酵调味品发展,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未来有望成调味品核心增长点。

  概要:未来烘焙行业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一是清洁标签成为产品创新的核心,推动健康烘焙发展;二是国产优质原料因品质提升和本土优势,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三是“+烘焙”模式拓展消费场景,释放全时段增长潜力;四是标准化供应链助力品牌提效降本与规模化扩张。然而,烘焙行业目前存在“入门易、运营难”的特点,面临技术门槛低、人力成本高、区域拓展受限、消费频次低及竞争分散等问题。为应对挑战,品牌需在产品力、效率、渠道、场景和用户运营等方面同步发力,通过差异化定位、推进标准化建设、强化冷链基础、拓展多元场景以及深化私域运营,构建可持续增长模式,实现从单纯“卷产品”到全面“卷体系”的转变。

  概要:“中药+餐饮”成消费新趋势,如阿胶奶茶、药膳等受追捧,但存在违规添加、夸大疗效等问题。专家提醒,药食同源需遵循中医药理论,行业缺乏质量控制与标准。建议完善法规、明确标准,加强监管,企业和消费者应理性对待中药食品,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概要:小红书成饮料潮流风向标,带动泰式饮品如雅克雅思爆单。平台助力苹果茶、白桦树汁及新锐品牌崛起,果汁类占热门产品40%。年轻消费者偏好功能性强(0糖0脂0卡)、原汁原味和具社交属性的饮料,如冷榨柠檬液、无糖乌龙茶。行业快速迭代源于技术和需求变化,经销商需关注小红书捕捉趋势选爆品。

  概要:中式养生水市场快速增长,2023年规模达4.5亿元,预计2028年破百亿元。可漾作为行业领先品牌,由山东中和食品于2018年推出红豆水饮品,通过与李佳琦等主播合作及入驻多家商超快速崛起。2024年签约张若昀为代言人,强化线上线下联动,优化品牌形象,成为中式养生水领域的领军品牌。

  概要:中新网报道,奶茶店跨界卖“菜”成为新趋势,掀起年轻人“喝草”风潮。茶饮品牌纷纷推出以羽衣甘蓝、苦瓜、牛油果等健康食材为主的饮品,如喜茶的“羽衣纤体瓶”和茶百道的“超级蔬食”系列。这些低热量、高纤维的饮品迎合了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尤其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数据显示,部分消费者因担忧健康问题而减少购买传统奶茶,促使品牌向健康养生方向转型。专家指出,虽然部分食材如羽衣甘蓝有助于减重,但过量添加糖分或高热量配料可能削弱其效果。整体来看,“喝草”风潮反映了年轻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但也需在专业指导下科学减重。

2025年第23周:食品饮料行业周度市场观察(图1)

  概要:和其正推出“宜己水”系列新品,进军养生水赛道,包括红枣枸杞水等三种口味,主打“熬煮萃”工艺。尽管凉茶市场增长受限,但中式养生水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超350%。专家认为,和其正凭借凉茶基因有差异化潜力,但需优化营销与渠道渗透。不过,品牌影响力有限或成制约因素,实际功效也存疑,整体面临挑战但仍有机会。

  概要:宗馥莉接任娃哈哈董事长后,2024年饮料销售收入增长53%。其推出独立品牌“娃小宗”,首款产品为4元无糖茶“凝香乌龙”,瞄准年轻消费者。该品牌由宏胜饮料集团运营,展现多品类拓展战略。无糖茶市场年增速超25%,但竞争激烈,东方树叶占据主导地位。娃哈哈虽具资金与渠道优势,仍需强化差异化认知,宗馥莉的革新能力将决定企业转型成败。

  概要:京东今年618宣布进军餐饮领域,在哈尔滨开设首家“七鲜美食MALL”,引入网红品牌与本地特色商家,主打堂食+外卖结合及透明后厨。这是京东在线下餐饮的首次尝试,也是其外卖业务布局的重要一步,日订单已超2000万单。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京东希望吸引更多商家和高频用户,拓展本地生活市场。此举或为未来到店团购等业务铺路,但需应对激烈竞争和复杂运营挑战,能否成功仍待观察。

  概要:泰国“黄油小熊”IP在中国的首个主题展在上海港汇恒隆广场落幕。展览通过快闪店、打卡装置及人偶互动等方式,带动客流增长超三成。其成功源于人格化运营与高互动性,成为“萌系经济”典范。商场借IP合作重塑消费场景,推动向“社交+娱乐”转型。港汇恒隆总经理表示,IP选择注重市场热度与形象契合,此次合作凸显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地位,助力徐家汇商圈高质量发展。

  概要:立顿曾作为袋泡茶市场领军者在中国风光无限,但随着新茶饮品牌崛起和消费者需求多元化,其核心竞争力变为发展束缚。尽管尝试转型,但由于创新滞后和定价问题成效不佳。袋泡茶在国内渗透率低,虽有新兴品牌短暂复兴,但仍存质量问题。立顿以DIY方式重新进入年轻人视野,未来或可通过多元化玩法寻找增长空间。

  概要:燕京啤酒推出“倍斯特嘉槟汽水”,布局无酒精饮料市场,以“啤酒+汽水”组合切入餐饮场景,应对啤酒行业萎缩和饮料市场增长的趋势。借助30余个生产基地和50万家餐饮终端,强化供应链与渠道优势,通过经典造型和年轻化策略重塑品牌。尽管面临竞争与跨品类挑战,此举旨在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为传统酒企提供增量探索参考。

  概要:中国方便面行业自2013年峰值后陷入低迷,白象作为国货品牌通过创新破局。2023年,白象与卫龙联名推出“辣条拌面”,契合年轻人嗜辣需求,并将辣味升华为文化认同。同时,白象迭代经典产品、开发创意新品,抓住线上渠道机遇,市场份额同比增长29%。其成功表明,坚持技术创新与消费者需求导向是行业转型关键。

  概要:中国烘焙行业在消费升级中经历变革,短保烘焙领域因健康、新鲜等优势成为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桃李面包作为行业代表企业持续领先。其竞争优势体现在原料、生产和物流三方面:原料端,与知名供应商合作确保品质稳定,并通过集中定价和随行就市策略优化成本;生产端,采用“中央工厂+批发”模式,借助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提升产品新鲜度与供应效率;物流端,构建“自建物流+三方物流”体系,提出“每日新鲜送达”目标,利用PDA系统实现配送全程可控,保障食品安全与效率。桃李面包通过全链路优化,打造了短保烘焙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

  概要:东鹏饮料以“东鹏特饮”为核心,成为中国能量饮料销量冠军,2024年营收158.4亿,净利润33.3亿,增速强劲。但未来高增长存不确定性,主要依赖东鹏特饮,第二曲线“东鹏补水啦”及咖啡、茶饮等新品贡献有限。利润受益于原材料成本下降,但面临原材料价格、投资收益及销量增长等不确定因素,行业增速放缓与健康意识提升亦构成挑战。

  概要:无糖茶市场竞争激烈,小罐茶、八马茶业等入局并推出新品。小罐茶计划研发更多“高香无糖茶”口味,创始人杜国楹看好即饮茶3000亿市场规模及年轻化消费趋势。尽管行业增速将放缓,无糖茶市场仍持续增长并向下沉市场扩展。专业茶企在原料和品牌上有优势,但需解决渠道匹配问题,通过差异化产品和工艺提升竞争力,或可通过塑造行业标准吸引经销商。

  概要:ST联合拟收购江西润田实业控股权,助其“曲线上市”。润田实业核心品牌“润田翠”含硒矿泉水在江西市占率58%,虽全国销量第一,但受限于区域性品牌定位,且面临农夫山泉、怡宝等强大竞争。润田多次IPO尝试未果,此次上市虽有望增强资本实力,但仍需应对同业竞争、低价市场压力及行业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

  概要:通过“过冷”技术,饮料品牌将传统碳酸饮料创新为“冰沙生意”。朝日的“三矢冻结汽水”以-5℃储存实现开瓶即冰沙,提升饮用体验并借助社交传播走红。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也推出类似产品,满足年轻人对感官体验的需求。但大规模商业化面临设备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未来需依赖冷链和智能售卖技术突破瓶颈,挖掘市场潜力。

  概要:元气森林与迪士尼动漫IP《星际宝贝史迪奇》在印度尼西亚市场推出首款海外联名产品——Chi Forest“Stitch联名款”气泡水。此次联名产品包含白桃、荔枝和夏黑葡萄三种口味,已通过印尼最大的两个连锁便利店Indomaret和Alfamart(合计超4万家网点)及各大商超正式上线销售。这一动作标志着元气森林在海外市场品牌营销上的新尝试,借助知名IP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渗透率。

  概要:魔爪是一款以提神为主的功能性饮料,在年轻群体中成为亚文化象征。其“泡饭”吃法从日本传入后引发热议,受“地雷系”女孩追捧。然而,自2016年通过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魔爪因竞争激烈、本土化尝试失败及品牌理念与国内消费者需求不符,市场份额有限,更多被视为小众亚文化符号而非主流选择。

  概要:美国碳酸饮料市场格局发生变化,2024年雪碧以8.03%的市场份额超越百事可乐(7.97%)位列第三,胡椒博士居第二。雪碧成功源于精准把握年轻消费群体需求和创新营销:推出冰爽雪碧迎合Z世代,重启经典口号“Obey Your Thirst”强化文化共鸣,深耕体育与嘻哈文化领域,通过联名与代言巩固品牌地位,表明融入流行文化是吸引年轻人的关键。

  概要:味全曾凭借冷藏饮品和瓶身营销受年轻消费者青睐,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其市场存在感逐渐下降。尽管推出健康新品并尝试常温果汁,冷链限制和激烈竞争使其渠道扩展与转型困难。面对蒙牛、伊利、农夫山泉等品牌的压力,味全需加快创新以突破困境。

  概要:瑞士莲(Lindt & Sprüngli)近200年发展历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洞察和人文关怀实现多次危机中的逆势增长。从19世纪引入精炼搅拌机提升巧克力品质,到经济萧条时专注高端市场,再到战争时期灵活调整策略,公司始终注重产品质量与员工福利。面对现代挑战,如石油危机、金融危机和疫情,瑞士莲通过技术改进、产品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化危为机。其成功源于品质创新、长期战略定力及“甜蜜哲学”企业文化。

  概要:在新一轮咖啡市场竞争中,星巴克中国实现业绩正增长,门店达7758家。为应对挑战,星巴克采取“本土化三板斧”:拓展低线城市、强化即时零售、推出健康产品。然而,其精品定位与下沉市场存在矛盾,“第三空间”优势减弱,成本压力增大。相较瑞幸等品牌,星巴克价格调整难度大。未来需深化供应链优势、提升质价比、巩固会员体系及优化本土化运营,以重夺市场领先地位。

  概要:君乐宝通过布局B端乳制品市场,推动中国乳企从C端向B端转型。其推出的38%乳脂蔻曼纯净稀奶油,以100%生牛乳配方打破进口依赖,获得国际品牌认可。同时,与法国企业合作开发奶酪、黄油等产品,探索“本土研发+敏捷交付”模式,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君乐宝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和技术实力,提供更高性价比方案,原奶标准超越欧美。在C端,悦鲜活等产品表现突出,公司以“六个世界级”模式重构乳业价值链,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概要:中式养生水因“朋克养生”潮流从小众走向主流,市场规模预计2028年破百亿。盒马与李良济合作,探索“药食同源”新模式,从重药味到“轻养生”产品,优化口感与价格,精准定位年轻女性市场。通过供应链升级和季节性配方开发,推动百年验方向标准化饮品转化,布局健康商品矩阵,引领行业从单一竞争转向系统化、品牌化发展。

  概要:新锐饮料品牌“果子熟了”联合创始人陈淼揭秘无糖茶年销量从2亿瓶增至4亿瓶的创新策略。品牌通过扁方瓶设计、L型贴标及中国茶+花配方解决苦涩问题,推出多样化花香风味,市场份额持续增长,位居行业第四。以中国传统元素为灵感的设计提升消费者体验,并推动包装产业升级。品牌坚持长期主义,布局多品类,邀请杨紫代言,成功跻身饮料市场增速TOP5,同比增31%。

  概要:绿茶集团作为早期中式餐饮网红品牌,历经五年五次递表后于2025年登陆港交所,但首日破发反映经营指标下滑及资本对其增长逻辑的重新审视。激进扩张导致翻台率和人均消费下降,单店销售额下滑,“以量换价”策略效益递减。外卖占比提升却拉低毛利率,新品贡献不足、预制菜使用及食品安全问题损害品牌信任。与蜜雪冰城等相比,其直营模式成本高、净利率低。未来需优化单店模型、重塑产品力并强化供应链管控,适应行业从粗放扩张向精细化运营转型的趋势。

  概要:百菲乳业计划从北交所撤回申请,重新冲刺上交所主板IPO。作为一家以水牛奶为核心产品的企业,其收入从2022年的7.8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4.23亿元,归母净利润也从1.15亿元飙升至3亿元,在当前乳企普遍业绩下滑的背景下表现亮眼。百菲乳业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水牛奶的稀缺性和原材料价格下跌。然而,其业绩可持续性仍需关注,尤其是在原奶价格可能反弹的情况下。此前,百菲乳业曾尝试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未果,后转战北交所亦未成功。如今再次冲击上交所主板,但其业绩规模相较于A股其他乳企并不突出。为应对潜在风险,百菲乳业正通过收购和自建方式加强上游奶源控制,但效果仍有待观察。

  32.千味央厨:公司当前主营业务为速冻米面食品,主要为餐饮企业提供定制化、标准化的预制半成品

  关键词:速冻米面食品,定制化服务,市场拓展机会,餐饮企业合作,预制半成品

  概要:投资者在互动平台询问千味央厨是否考虑与蜜雪冰城等品牌合作,联合开发定制单品并利用其渠道销售。千味央厨回应称,公司目前专注于速冻米面食品业务,主要为餐饮企业定制预制半成品。未来公司将提升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挖掘市场机会,拓展市场规模,但未直接提及是否会与蜜雪冰城等品牌合作。这表明千味央厨现阶段聚焦主营业务发展,同时对市场拓展持开放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