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土”饮料被“华尔街收购之王”盯上了

  公司新闻     |      2025-07-24 04:34

  深夜烧烤摊上,在食客的碰杯声和划拳声中,一瓶又一瓶大窑被起子撬开,瓶身上代言人吴京也举着一瓶大窑,仿佛下一刻就要干杯。

  当百事、可口可乐重金押注益生元汽水之时,这个从内蒙古起家的老牌汽水,却凭借着6元520ml的大包装、性价比以及给渠道商高利润分成,悄然攻占了全国众多烧烤摊与大排档的冰柜,用“实在”逻辑横扫饮料江湖的同时,大窑用吴京的硬汉感绑定中年男人的餐桌社交,甚至有人将“大车、大房子、大窑”戏称为“中年男人的挚爱三宝”。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大窑营收突破32亿元,体量已达陕西冰峰的10倍、北冰洋的3倍,碾压区域同行。

  如今,华尔街资本也盯上了这个草根黑马。近期,美国私募巨头KKR被爆拟收购一家中国饮料公司85%的股权,交易估值或达数十亿元,多方信源猜测是大窑饮品。据公开报道,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这场谈判已持续一年,若交易落槌,KKR将握有绝对控股权,创始团队只能保留少部分股份。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自2023年起,大窑就频传“寻资”动作,先后传出或将被可口可乐、维维股份收购,但均无下文;今年1月,大窑公司刚否认过赴港IPO传闻,强调暂未考虑资本化。就最近突然传出的并购消息,尽管大窑未正面回应,但其对资本的渴求也算有迹可循。

  从内蒙古街头的玻璃瓶汽水,发展为如今的“夜市霸主”,大窑正站在矛盾且关键的十字路口上:一边是餐饮渠道里势如破竹的扩张;一边是行业对其“低价难持续”“添加剂争议”的持续拷问。随着全球顶级资本的出手,一场关于区域品牌如何突围、中国饮料市场话语权归谁的暗战,正悄然打响。

  1990年,年仅26岁的大窑创始人王庆东,蹬着一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车,在呼和浩特走街串巷的吆喝中,开启了创业之旅,。

  当时的中国碳酸饮料市场上,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大巨头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剩下的市场则被北冰洋、冰峰等区域品牌分割,它们守着华北、西北的 “一亩三分地”,鲜少能突破地域边界。

  漫长的蹬三轮岁月里,王庆东逐渐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他发现小卖部老板总嫌汽水利润薄,宁可多进啤酒;而饭店老板则嫌弃汽水不够上头,而带气的大窑,恰恰填补了市场空白。

  1996年,王庆东抵押房子,并且借钱,凑了20万元,收购了当地一家濒临倒闭的“八一饮料厂”,将其改名为大窑食品厂,并相继推出大窑嘉宾和大窑橙诺等主要产品,逐渐在当地崭露头角。

  在区域市场发展8年后,2014年,大窑汽水迎来关键的转折之年,开始走出内蒙古,拓展全国市场,并同步进行渠道扩张以及生产基地建设。

  然而,区域品牌进军全国市场的道路并不好走。2014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已横扫中国汽水市场,众多汽水品牌都被无情地挤到货架最底层。靠着强劲的渠道铺设,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甚至在下沉市场发起价格战。

  王庆东并未气馁,在走访市场时,他发现消费者对饮品的价格颇为在意,当时的国产汽水普遍用小瓶装,价格与可口可乐差距不大。于是,他迅速将大窑的瓶子换成啤酒瓶模样:绿玻璃瓶、金属瓶盖,瓶身凸起波浪纹,开瓶时嘭的一声像开啤酒一样带感,容量更是直接翻到520ml,价格却定在5元,主打“量大管饱”。520毫升大玻璃瓶的包装创新,让大窑从一众小瓶汽水中跳脱出来。

  横向对比来看,248ml玻璃瓶装的北冰洋,整体零售价在5元及以上;汉口二厂的275ml装汽水在ole、盒马等超市的售价则最高要9.8元一瓶,而500毫升瓶装大窑的价格仅需58元不等,性价比更高。

  据《当代企业》观察,聚焦餐饮渠道,是大窑攻城略地的另一大利器。从最开始,王庆东便深知自己要抢的,其实是啤酒的生意,于是,大窑不与国际巨头正面竞争商超货架,而是选择进入餐饮渠道,把大窑送进了烧烤摊、大排档、麻辣烫、米线、串串、火锅、面馆等餐饮场景,实现错位竞争。

  大窑在餐饮渠道的狂飙突进,本质上是因为给经销商和餐饮店留出了超出同行的利润空间。据《豹变》报道,以520ml瓶装为例,大窑给经销商的提货价不到2.5元,终端建议零售价为5元,在不少餐饮店,大窑的定价在6元-15元不等,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高毛利模式,提升了渠道商积极性,并进一步转化为终端推力。

  于是,在烧烤摊、大排档、火锅店等烟火气十足的消费场景中,以大分量、高性价比的产品策略精准卡位的大窑,一步步成为消费者心中的餐桌标配。2024年,大窑披露过其85%以上的销售额来自餐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