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奋战在一线的冰淇淋冻品人也发现了,今年的冰杯尤其的火爆,而这份火爆来源于多个维度的
伊利、蒙牛、农夫山泉、元气森林、蜜雪冰城、古茗……一场卷进多个行业巨头的“冰杯大战”似乎才刚刚进入节奏。
2024年,饮料界巨头农夫山泉跨界冰品推出的冰杯引发了消费者跟风种草购买;
蜜雪冰城动作十分迅速,农夫山泉坐享“冰杯流量”还没几天,蜜雪冰城“嗖”的站出来把冰杯直接“卷到1元”;
伊利的冰工厂冰杯出现在2025年的新品发布会上,《中国冰淇淋》仍然记得当时的朋友圈几乎被刷了屏:“伊利也出冰杯了,热闹了”;
4月,蒙牛的“冰+”冰杯就在小红书带着一句“冰+一切,快乐无界。”的slogan官宣上市;
新茶饮行业的知名品牌古茗推出“1元冰水”,这杯“冰水”不仅有着和冰杯相同的功能属性,秒杀其他平台和业态3-5元价格带的冰杯,还额外提供了水的解渴属性,抢了一把2元、3元瓶装水的市场;
书亦烧仙草则于6月4日在湖南门店推出“1元”冰杯,通过“任意消费+1元换购”的模式,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升复购率与客单价;
其中还不乏跟风入局的数不胜数的二三四线品牌……冰杯这股热度不仅没有降低,反倒是越来越来火?
掰着手指头数一数,各行各业纷纷跑步入场,唯恐错失这场2025年的“冰杯大战”。
在《中国冰淇淋》看来元气森林的这款冰杯产品的现身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在此我们大致分为两个维度来探讨。
曾在2023年,肯德基发起了“汽水联名季”,利用自有的冰淇淋“功底”向饮料界的一个个知名“大佬”发出合作邀请函。5月之时,元气森林官方微博发布了与肯德基的联名新品“桃桃汽水味冰淇淋”。
据了解,这款“桃桃汽水味冰淇淋”冰淇淋意料之内的选择了复刻元气森林的“当家产品”白桃味苏打气泡水的口味——可以嚼着吃的元气森林气泡水;
在造型外观方面,则是根据当下消费群体的不同需要,推出了冰淇淋花筒以及圣代杯两种产品类型,粉色为产品主色调;
值得一提的是,该款冰淇淋同样延续了与元气森林品牌深刻绑定的“健康减负”形象,在冰淇淋的配方成分上主打“低脂清爽”;
彼时该款冰淇淋新品在肯德基的1.2万家门店上架售卖,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
众所周知,元气森林成立于2016年,那个新消费理念汹涌翻滚、热的烫手的时代,一句“每个行业都可以重做一遍”,让无数创业者心神往之,为之疯狂。
作为新消费的代表品牌,元气森林从0到1,再到与传统大牌打正面持久战,遇到核心爆品迭代慢、同质化竞争、高企的营销费用和疫情冲击,再到后来的新消费大批退潮,“体面存活下来”且建立了六大工厂,形成 “超级城市群+自建工厂” 布局的元气森林显然手握着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
元气森林对标饮料市场两大巨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气泡水、超碳酸系列的冰柠味冰感碳酸饮料、可乐味气泡水;
“入侵”农夫山泉的“水领地”推出的有矿、森林的水、瞄准下沉市场的饮用纯净水,健康无糖茶饮市场的元气森林的燃茶、纤茶与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
试探一直以来被康师傅、统一霸占的冰红茶、绿茶市场的元气森林冰茶2024年旺季单月销售额提升至1亿元,成为其核心增长动力;
对标RIO微醺,元气森林推出了名为“浪”的首款气泡酒产品,还有计划在今年上市的主打低酒精度(3-5度)和水果风味的元气森林奶泡酒;
不难发现,一直以来的“互联网精神做饮料”的理念,不计成本做产品,追求极致服务的元气森林,已经在饮料江湖各个细分品类“大杀特杀”,将整个饮料市场“折腾”的好不热闹,也难怪元气森林在行业内被称为“搅局者”。
而正是这样的事事喜欢“不按常规出牌”的元气森林,如今推出冰杯产品,从饮料品类跨界到关系密切的冰品品类,看起来似乎也是没什么意外的。
确实,在冰杯的布局上,农夫山泉是最先“尝到甜头的”,其依靠“冰杯+饮料”提升了自己冰杯产品的市场热度的同时,还成功带动了旗下水溶C100、炭仌等单品的销售。
当“饮料+冰杯”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养成,更多饮品品牌对于冰杯的加码布局似乎也只是自然而然了。
《中国冰淇淋》还发现正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冰淇淋厂家增加冰杯产品线,除了伊利、蒙牛等头部品牌外,像天冰、大桥道、奥雪、蔓登琳等都推出了有着自己特色的冰杯产品。
截至发稿前,《中国冰淇淋》在企查查查阅到的数据显示,中国现存与“制冰”关键词相关的企业为10951家,其中广东省以1709家位居所有省份之首。
据《中国冰淇淋》翻阅到的相关媒体报道显示,山东一家制冰工厂内正在加班加点的全速运转生产冰杯。
“今年入夏以来,冰杯产品销量大幅攀升目前日销量1万杯,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00%,工人们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但依旧供不应求。”道可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潇在接受公开采访时这样表示,“除冰杯产品外,受高温天气影响食用冰产品需求也持续上涨食用冰日销量达30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0%,旺季将持续至9月底,夜市、商超大型活动现场(如音乐节)等为主要销售渠道其中,仅一场音乐节食用冰需求量就高达20吨。”
冰杯持续火爆,其背后的制冰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企查查显示,截至7月3日,我国现存制冰企业为10922家,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338家。
据资料显示,有着“舶来品”身份的冰杯差不多在2019年前后才陆续在中国市场“露面”,此后几年一直在默默发展,也有冰力达、冰极限、潮冰无限、酷立冰等这些深耕冰杯的老玩家不断涌现,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关注以及讨论。
此前《中国冰淇淋》也曾报道过,据《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冰杯销量连续两年增速超300%,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冰杯达48杯。
奥纬咨询和美团闪购共同撰写的《2023即时零售冰品冰饮消费趋势白皮书》就预测,未来三年冰品冰饮在即时零售渠道增速预计将达到39%,远超全渠道8%的增速。预计2026年,冰品冰饮即时零售销售规模将实现超过四倍增长,有望突破630亿元,冰品冰饮有望成为即时零售的标志性品类。
《中国冰淇淋》疑惑的是,一向以“多喝热水”为万能法则的中国人,怎么在2025年突然爱上了冰块呢?
众所周知,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就十分讲究养生,中国养生文化已然拥有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涵盖至饮食、起居、运动、情绪等多个方面,“春捂秋冻”、“少吃两口、多活二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忌食生冷,多喝热水”……等脱口而出的“养生民谚”层出不穷,数不胜数。
作为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的麦肯锡曾经向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巴西等6个国家的近万名消费者发起了一次关于健康消费观念的全球调研,发布了一份《麦肯锡健康消费图鉴》报告。据这份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中国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视健康为头等大事,而这个比例在美国是37%,在日本是14%。从调研数据来看,中国消费者的健康意识远超过发达国家。
有趣的是,作为新生代主流消费人群的Z世代似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为青睐“养生”。
麦肯锡曾调研中美英日德巴6国的近万名消费者后,发布了《麦肯锡健康消费图鉴》,该报告显示,中国人在全球范围内最为养生,其中26岁至30岁左右的这群人是主力,有超过7成的90后年轻人把健康当成头等大事。
众所周知,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人在吃冰淇淋这件事上也远没有其他国家“来的生猛”。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冰淇淋/雪糕的年人均消费量为4.5kg,而中国冰淇淋/雪糕的年人均消费量仅为2.9kg,更是远不及不及美国年人均(25.8kg)的八分之一、日本年人均(11kg)的四分之一。
然而,如今看来,无论是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跃升为世界第一,在肉眼可见的扩容与走高,还是中国人对冰杯的消费热情的持续高涨,都在各个方面暗示着:
据相关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消费者购买冰杯的主要动机是“应急用冰”(占72%),而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则更关注“性价比DIY”——用2元冰杯、3元瓶装茶自制5元版“喜茶冰沙”,成本仅为门店售价的1/3。
2024年美团数据显示,冰饮订单的占比已达到68%,90后和00后贡献了85%的销量。
这背后是,近些年疯狂扩张发展的新茶饮行业、咖啡行业的消费教育和深耕。以星巴克为例,2010年星巴克进入中国时,冰饮的占比不到20%,而到2023年已达55%。
与此同时,在抖音、小红书等各大年轻人流连的社交平台上,作为一切“快乐水”的灵魂cp的冰块的消费认可与接纳度也在“水涨船高”,也正如今我们眼前的这场“冰块狂欢”。
迈过初期的疯狂生长、无序,冰杯也正在步入规模化、标准化阶段,一些头部的冰杯厂家正在凭借强大的供应链能力打造自己的壁垒。
比如,冰力达通过规模化布局构建起显著的成本壁垒:其在全国落10大工厂,单厂日产能高达50万杯,叠加集中采购的优势,将单杯反渗透膜过滤成本死死压缩至0.05元;反观中小型厂商,受限于产能规模与采购议价能力,同类成本高达0.2元,两者相差足足4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顺丰冷运推出的“冰杯专线”颇具颠覆性:不仅将运输时效从48小时大幅压缩至24小时,单杯运费还降低了0.1元。然而,这一看似提升行业效率的变革,对毛利率仅30%的中小品牌而言,却可能成为压垮生存底线的重负。
据灼识咨询报告显示,2023年按零售额计算,中国包装饮用水作为即饮软饮中最大的品类,市场规模已达2150亿元,且预计在2023-2028年间,将以7.9%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 。
与此同时,冰杯市场正展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2025即时零售冰品冰饮消费趋势白皮书》指出,冰杯品类连续两年增速超300%,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量高达48杯。上文也提及奥纬咨询预测,到2026年我国冰品冰饮在即时零售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30亿元 。考虑到冰杯在消费场景中的不断拓展,以及其与酒水、饮料、乳制品等品类的强关联性,随着消费者对冰饮即时性和个性化需求的持续攀升,冰杯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千亿级品类,在消费市场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当几块钱的冰块重塑了当代年轻人的夏日生活方式,手中的那个冰杯或许也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折射出消费者对更便捷、更平价且更有仪式感的美好生活的追求。